(一)两化融合水平显著提升
2015年以来,我国钢铁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显著提升,智能化应用逐步深入,为钢铁行业数字赋能打下坚实基础。2020年,我国冶金行业两化融合指数达到54.3,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5.4%,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47%,智能制造就绪率达到8.7%,近200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贯标评定,数字矿山、智能车间、智能工厂等试点应用取得突破,打造了9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、5个智能制造新模式以及18个工业互联网应用试点示范。
(二)节能减碳取得初步成效
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国吨钢综合能耗(折标准煤)由572千克下降到546千克,下降率4.54%,超额完成了既定的节能目标。低碳冶金、余热余能回收利用等技术取得突破,行业企业加强排放管理力度,综合治理水平不断提升。随着能源管理中心、能源管理体系、能源平衡调度系统等在钢铁行业的推广应用,钢铁行业节能降碳逐步迈向系统化、精细化管理行列。
(三)绿色智能深度融合不足
现阶段我国钢铁行业低碳发展对智能技术的需求空间很大。以C+4E为核心思想构建的钢铁生产全过程碳排放智能管控平台,亟需完善基于数字技术的碳排放数据库。受限于能源计量点位不完善、计量仪表数据不准确,覆盖全介质、全工序的能源产生预测、消耗预测、优化调度等功能不完善,能源决策仍依赖人工经验。5G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能源决策优化领域仍处于研发及试点应用阶段,尚未在钢铁行业实现大面积推广。